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合作Cell子刊:利用细胞外囊泡蛋白质组和脂质组,早期诊断帕金森病
来源:生物世界 2025-11-11 12:42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外囊泡来源的分子,具有早期帕金森病检测的诊断潜力,并能提供具有治疗相关性的机制见解,为帕金森病的风险分层和疾病干预提供了一种临床适用的非侵入性策略。
帕金森病(PD)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主要由人口老龄化所致,且目前既无根治方法,也缺乏可靠的早期诊断策略。为应对这些挑战,近期的研究重点在于发现可靠且特异的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旨在在严重症状出现之前识别出高危个体,尤其是基于侵入性较小的生物体液。
近年来,由于血液样本易于获取且采集过程相较于脑脊液(CSF)创伤更小,基于血液的生物标志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新兴的帕金森病血液生物标志物存在生化异质性和不稳定性,再加上存在干扰性的外周蛋白,这给分析带来了重大挑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和转化潜力。在这种背景下,细胞外囊泡(EV)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生物标志物,开始崭露头角。细胞外囊泡中包含的蛋白质和脂质具有早期检测帕金森病的强大潜力,但尚未得到充分证实。
2025 年 11 月 5 日,东南大学余艺文团队联合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鼓楼医院张扬、马承晓团队,在 Cell 子刊 Cell Reports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Age-(in)dependent altered molecular mechanisms in Parkinson’s disease through extracellular vesicle proteome and lipidom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细胞外囊泡(EV)来源的蛋白质和脂质,具有早期诊断帕金森病的潜力,并能提供具有治疗相关性的机制见解,为帕金森病的风险分层和疾病干预提供了一种临床适用的非侵入性策略。

帕金森病(PD)在早期阶段仍具有隐匿性和临床难以察觉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精确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鉴于细胞外囊泡(EV)能够穿越血脑屏障(BBB),它们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发现提供了一个很有前景的平台。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 EVlent(Extracellular Vesicles isolated efficiently, naturally, and totally)方法,对不同生命阶段的血浆细胞外囊泡的蛋白质组和脂质组进行分析,随后通过平行反应监测(PRM)进行靶向验证。研究团队发现了与年龄无关和与年龄相关的细胞外囊泡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能够预测帕金森病的前驱期,并能将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MSA)区分开来。
功能分析揭示了与帕金森病病理生理学相关的蛋白质-脂质相互作用,包括脂质介导的 APOE 信号转导的调控。整合假定的细胞外囊泡蛋白质的机器学习模型在不同年龄组中实现了稳健的分类。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外囊泡来源的分子,具有早期帕金森病检测的诊断潜力,并能提供具有治疗相关性的机制见解,为帕金森病的风险分层和疾病干预提供了一种临床适用的非侵入性策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